林则徐: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
林则徐(1785—1850),字元抚,一字少穆,晚号俟村老人,福建侯官(今福州)人,清代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和诗人。曾任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两次受命钦差大臣。因主持“虎门销烟”,被誉为“民族英雄”。
林则徐曾手书“十无益”格言,作为修身处世的标准,后来这同他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爱国精神一起,影响并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林氏后人。
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,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,从古城西安踏上了前往伊犁的征程。轻车简从,长路漫漫,因遭人诬陷,曾贵为钦差大臣的他被流放至新疆。等待他的,是漫天的黄沙和未知的命运。然而,历经虎门的滚滚浓烟与南国的怒海波涛,老人早已把个人际遇置之度外,他目光坚毅地凝视着远方。想到自己此行或是永别,老人放不下的除了国家,便是自己的孩子。于是,他吟出了千古名句: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这位老人便是一代忠贞——林则徐。
想要走进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,答案或许要去他出生的家庭里寻找。在福州市老城鼓楼区,邻近三坊七巷的文藻北路上,一座老宅静谧地坐落于茂密的榕树丛中,这里便是林则徐的故居。除了宦游在外的日子,林则徐为其父母丁忧守制、回乡探亲以及晚年养病的光景,都在这座老宅中度过。如今,人们到老宅中林公的画像前,瞻仰缅怀这位故去的先贤,凝视他那肃穆凝重的表情,神思不禁回到了林公所处的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。
林则徐出生于中国近代动荡开启的前夜,幼年时家贫,体恤双亲的他自然想要一同承担家庭的重担。然而,目光长远的父母却勉励他立大志,为国为民。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,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为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;正是这样的家风教养,让这个福州城里再普通不过的平民人家,养育出如此了不起的人物。今天的林则徐纪念馆中,依然悬挂着一副他的手书对联:“师友肯临容膝地,儿孙莫负等身书。”这是林则徐对后代子孙的教诲,只要有一点点条件,就要刻苦学习、报效国家。
受家族仁爱、勤勉家风的熏陶,林则徐刻苦攻读,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。1839年,林则徐临危受命,赴任广东查处鸦片。他明察暗访,勇敢斗争,最终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鸦片,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。虎门销烟的壮举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惧外侮的坚强意志,林则徐也由此成为一代民族英雄为后世传扬和敬仰。
百余年来,林则徐惩治烟贩、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早已为人们所传颂,铭刻在历史的书页间。然而,林则徐任职期间对家人子女的谆谆教诲却鲜为人知。
以钦差大臣赴任广东后,时人纷纷向林则徐道喜称贺。然而,肩负民族和国家重任的林则徐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荣宠而得意。赴任之后,除了政事上兢兢业业,林则徐时刻不忘教导家人。他在广州时,特意写信给自己的夫人,核心就是要约束儿孙,一定要恪守家风,他叮嘱道,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,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,与官府妄相来往,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。同时,他还亲书对联,悬挂在总督府衙的厅堂里,以供自我警醒。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无欲则刚”,既是林则徐对自己的要求,也是他对子孙的勉励:胸襟要开阔,私欲却要收敛。
除家书、立志楹联外,林则徐还制定家规。1839年9月,在巡视澳门后,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,以自己的人生阅历,手书了十句格言,作为家规,俗称“十无益”。“存心不善,风水无益。不孝父母,奉神无益。兄弟不和,交友无益。行止不端,读书无益。心高气傲,博学无益。作事乖张,聪明无益”“十无益”针对时弊,用朴素话语,劝勉后代,既有实用价值,又有着思辨的光芒。这十句格言不仅是林则徐以人生智慧教育子孙的家规,同时也为时人所重。人们将之铭刻于石碑之上,立于珠江之畔的海印桥脚,这后来成为林则徐以德存世的范本,感化着后人。
“一生任事而不牟利,尽瘁而不热中,临难而不退避,受屈而不怨尤。”林则徐玄孙林崇埔的评语,道尽了他对先辈林公的饮佩。林氏一家清廉勤俭的良好家风,正深深影响着林氏子孙,浸润着世人的心灵。
来源: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